血战平型关的红军老英雄杨贵成

杨忠元口述 邓义胜整理


我的父亲杨贵成190410月出生于四川省苍溪县田菜乡一个雇农家庭。19349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5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战士、班长、排长、连长、团供给主任。建国后,历任重庆西南革大供给科科长、川北木船公司经理、合川航运三分局局长等职务。父亲走过了两万五千里长征,三过雪山草地,先后参加了著名的剑门关、平型关、四平、辽沈战役战斗百余次,屡立战功,多次负伤致残。19605月,父亲因战伤旧疾复发逝世,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三过雪山草地

 旧社会祖父母过世早。父亲兄弟有四人,他排行老四。大伯早年逝世,二伯杨发成因国民党抓壮丁时砍断手指被遣返回乡,三伯杨西成后成红军烈士。

 在那暗无天日的旧社会,父亲一家人常年住在一间茅草房里,上无片瓦,下无被褥。在那饥寒交迫的岁月里,父亲从小就在地主家下地干活,经常受地主老爷的欺辱,常常吃不饱、穿不暖。没有鞋穿,一年四季只有草鞋伴脚。兄弟三人只有一条破裤子,苦难的生活磨炼出父亲坚强不屈的毅力。为早日脱离苦海,让更多的人过上有衣穿、吃得上饱饭的生活,父亲和三伯杨西成立志从军。193410月,他们一起走进了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建立的通南巴(通江县、南江县、巴中市)根据地,踊跃报名参加了红军。

19353月,为策应中央红军北上,红四方面军主力放弃川陕苏区向西转移,开始长征。父亲随红四方面军首次翻越大金山雪山。由于张国焘分裂红军、抗拒党中央北上抗日方针,自作主张率领红四方面军南下,父亲随部队再次过雪山草地,投入雅安等地战斗。因战斗失败,在朱德、徐向前等中央领导带领下,父亲又随四方面军剩余部队再次北上,第三次爬雪山过草地。这次过草地时,因严重缺粮,且野菜早已被先前过草地部队吃光了,行军途中根本就没有吃的。父亲每天靠吃野菜根、吃步枪牛皮枪带填肚子。由于长期间野菜根充饥,破冰趟水,父亲患上了疟疾病,长时间高烧不退。当时部队药品匮乏,没有办法医治,战友们只好将他放在藏族老乡的牦牛圈里,用杂草包裹后离去。他不吃不喝、整整昏睡了七天七夜,以其坚强的毅力与死神抗争。当他苏醒后,一个念头就是要跟党走。他拖着残病的身躯,拄着树枝,沿着大部队留下的脚印,不分昼夜,一步一拐艰难地追赶着。经过长时间的追赶,终于找到红军主力部队,重新开始了他的战斗生涯。

三次战斗负伤

    父亲当红军后,在革命的队伍里,他严格要求自己、严格训练自己、严格约束自己,很快掌握了步兵战术技术,成为了一名英勇善战的红军战士。

 19353月,红四方面军在四川苍溪县的塔子山强渡嘉陵江后,父亲所部31军迅速向剑门关推进。面对川军邓锡侯部妄图凭借险要地势堵截红军的情况,在红四方面军副总指挥兼第31军军长王树声亲自指挥下,父亲作为班长带头冲锋陷阵,组织全班火力猛攻关口主峰。当他被飞来的流弹片打伤左膀仍坚持战斗,最终夺取胜利,荣立战功。

抗战爆发后,父亲和他三哥杨西成同在八路军115686团服役,为配合第二战区友军作战,兄弟俩共同上阵参加了平型关战斗。时任 686 团三营 9 1 排排长,三爸杨西成在 686 2 6 连任 3 排副排长。

平型关大战前夕,团部领导纷纷来到连队进行战斗动员,我父亲和三爸还见了面,共同下定决心,坚决打赢这一仗,多消灭日本鬼子,他哥俩同仇敌忾,报着血战疆场,视死如归的信心走向战场。9 月末的天气渐渐转冷,他们按照上级命令悄悄来到平型关山头后侧隐蔽。他们整整在设伏阵地上等了两天,天又不作美下起雨来,而八路军战士衣薄,脚穿着草鞋,真是饥寒交迫,再加上武器装备落后,每人只有 10 发子弹,2枚手榴弹。他们在苦苦等待两天后,日本鬼子大队终于出现在他们包围圈内,上级一声令下,整个山沟响起激烈的爆炸声和枪声,顿时日军乱作一团,东奔西窜,拼命抢占有利地形,负禹顽抗。我父亲带领全排战士经过火力打击后,随全连冲下山沟,与日军开展搏斗,整个山沟全是减杀声,父亲他一人不断用步枪消灭敌人,不断指挥 全排奋勇杀敌,也不断与日军拼刺刀,由于敌人装备精良,我方伤亡较大,父亲全排 26人死伤13人,但是他们轻伤不下战场,继续拼命战斗。此时,上级命令我父亲 3 营火速进攻老爷庙之敌,父亲带着全部剩余人员向老爷庙进攻。老爷庙之敌依托着山地高坡,在又高又陡的地形上与八路军决战,支援其他被包围的日军。 我父亲他们一边组织火力打击,一边匍匐前进,敌人火力非常猛烈,我父亲也又一次负伤,被炮弹皮击伤了左胳膊,同志们帮他包扎伤口后又继续战斗。在友军协助作战下,终于将老爷庙之敌全部歼灭,我父亲所在排只剩下 10 位同志了,而我三伯杨西成在战斗中光荣牺牲。

抗战胜利后,为保卫胜利成果,党中央决定抽派万余解放军骨干人员编入东北部队。1946年我父亲被选送到延安中央党校学习,随后抽调到东北民主联军保安第12团任特务连连长,同年5月在四平街西北郊投入作战。在攻占敌军部分阵地后,保安1旅汇同兄弟部队采取昼夜守、夜间袭击战法,顽强抗击,对一些主要阵地进入反复争夺,战局呈对峙状态。之后,敌军投入大量兵力增援进攻。在敌飞机、大炮、坦克支援下,我军从进攻转入防御作战,激烈战斗整整打了7天。因敌全面调整战术,火力十分猛烈,兵力又多,我军虽竭力抗击终因寡不敌众撤出战斗。战斗中我父亲左大腿被流弹弹片击中,因长时间作战体能消耗过大,加上流血过多昏倒在阵地上。部队撤离时,他被战士们抬着冲了出来,立即送到沈阳新民县野战医院治疗。只因昏迷时间长,医疗条件差,没有取出弹片,从那以后,他的左腿就伤残了,直到逝世时弹片仍一直留在左大腿里。

三个角色调整

永远跟党走,视党事业重如山,这是父亲一生的信念和追求。不论工作怎么调整,是当战士,还是又当工人、农民,他都不忘入党初心,在每个工作岗位上都积极努力,为党奉献。

在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由于日军的疯狂扫荡和国民党顽固派的封锁以及严重的自然灾害,陕甘宁边区出现物资匮乏,党中央命令我父亲所在的359旅进驻南泥湾,实行屯垦生产自救。那时,父亲是生产副连长,除组织指挥连队生产外,还为党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当时部队的食盐等日用品十分缺乏,组织上熟知他精明能干,安排他去敌战区买盐。他化装成陕北农民赶着小毛驴,托着木桶,因怕被人识出浓重的四川口音,他装成哑巴进入敌战区,千方百计地把盐藏在竹筒内、篮子底下、双层水桶底内,为部队运送了不少的食盐等日用品,深受部队赞扬。

    辽沈战役结束后,父亲伤势稍好后任第四野七纵十五师十六团团部供给主任,因行动不便,经组织批准复员回四川重庆任重庆西南革大总校供给科科长。在任科长期间,他省吃节用,精打细算,全力做好总校后勤保障工作。由于文化水平较低,难以胜任繁重工作,后经组织批准调任为川北木船公司经理和合川航运三分局局长。在建国初期,船舶事业百废待兴,工作和生活条件都很差,他认真履职尽责,组织水上运输,抢修船支,疏竣河道,恢复和发展水上交通运输,为重庆市经济建设作出贡献。

    父亲出身农民,从农村来,深知农村的艰苦和农民的艰辛,在他心里却一直没忘根本,始终心装农业,心系农村。为改变农村面貌,改善农民生活,他向组织申请,经四川省委组织部批准,1953年调任内江专区农场任场长兼党委书记,实现了返乡从农、务农、亲农、为农的心愿。

    专区农场距内江市区7公里,当时交通不变,遍地杂草丛生,工作和生活条件十分艰苦,他带领全场职工白手起家,与农工同吃、同住、同劳动,夜以继日开荒种地造田、植果树、建鱼塘、改良田、养猪羊,时常拖着残疾的左腿下田栽秧,下地播种,从没叫过一句痛,说过一声苦,时刻保留着一名老红军的革命本色,为全场职工树立了榜样。在他的带领下,通过一段时间的奋斗,专区农场旧貌换新颜,粮食年年丰收,瓜果遍地飘香,职工生活天天向好。1959101日建国10周年大庆时,父亲所在农场喂养的千斤肥猪被选送到北京参加了全国农业展览,当时在全国引起轰动。

父亲的故事让我难以忘怀。血雨腥风的年代,饥寒交迫的日子,长征路上的艰难,抗战时期的险阻,与敌作战的英勇,解放胜利后的奉献,树立了一名老红军、老共产党员光辉形象,无时不在激励我深刻领悟和继承这种红色精神,用实际行动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奋发前行,奋斗终身。

赓续父亲的红色血脉,17岁入伍,18岁入党,军旅25载。1979年参加对越自卫还击战荣立三等战功,转业后在税务战线为国聚财做贡献,直到退休。

(本稿资料提供人杨忠元系国家税务总局重庆市税务局原副巡视员系烈士杨贵成之子,此稿系根据其父杨贵成烈士生前讲述和其母亲及杨忠元本人记忆综合整理而成。资料整理人邓义胜系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重庆市作家协会会员。

 

点赞(0) 打赏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