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2月17日,对越还击战打响,四十一军副军长毛余将军,奉命加强一二一师指挥,率四十一军前指,随一二一师基指穿插出境,剑锋直指越南高平,断敌退路、阻敌增援。
是日凌晨,军前指和师基指,在该师三六二团打开的莫隆口子中,穿插出境,逢山过山、逢水过水,昼夜兼程,马不停蹄。
毛副军长,1940年参加八路军,身经百战,打过很多硬仗、恶仗。如今,年过半百的他,两鬓微霜,重皮战袍,勇不减当年。只是,在翻山越岭中,他增加了一条腿(拐棍)。
两级指挥所,孤军深入,当晚便通过越国通农县城。初次出镜,不免有些个乱,三个步兵团,兵分三处。就像爷和爹带三个儿子赶大集,一进城就没影了,就剩爷和爹。不得已,两级指挥所暂在宗梅附近歇脚,等待后续部队。
18日上午,师基指指挥三六三团向董赛地区和841高地穿插战斗,期间,忽接军指转军区前指命令:三六三团派1个营到纳隆,接替一二四师某团,断敌退路任务。
突如其来的指令,令穿插部队军、师两级指挥员疑虑重重。刚出镜,怎么就这大变故?再者,1个营,怎能承担1个团的重任?
毛副军长即召师基指领导研究,如何执行这突如其来的军令。郑文水师长面色深沉地说,调走1个营,三六三团怎么攻占841高地,阻援任务,如何完成?
周开源政委不无疑虑地说,向纳隆开进,经过班庄,要与敌1个团的兵力战斗,过得去吗?沿途还有敌重兵防守的809高地和天丰岭,要通过,几乎不可能呀。
师基指认为,在境外,这样临时调动部队,运动中作战,很难完成上级意图。
毛副军长的心情沉重,为难。他清楚“下级服从上级,局部服从全局”的铁律。他心平气和地说,从前线局部看,这样调动部队,实有不妥,但我们不了解战役全局情况,可能在全局上,是需要的,耽误不得。令三六三团作好准备,同时向军区建议,改变此令。
三六三团接令后,洪副团长率二营,迅速脱离团主力,改道向纳隆穿插。军区前指复电:同意你师意见,三六三团坚守董赛不动,去纳隆命令撤销。
毛、郑、周等军、师首长,都是原东北野战军四纵指战员,参加了塔山阻击战,经历了枪林弹雨和腥风血雨的洗礼,是真正意义上的军人。他们懂得,服从命令是军人的天职,让去堵枪眼,也决不后退半步。
由四十一军凝聚的“顾全大局、严守纪律、勇于牺牲、敢打必胜”塔山精神,在对越还击战的血与火中,在生死面前、在严峻考验面前,由塔山老兵传承给了这支英雄部队,并得到了检验。血性,依旧在塔山走出来的将军们的血液中流淌。
18日晚,两级指挥所,率领三六二、三六一团跨过谢牢河上宗梅吊桥,此后,又连过两座吊桥。越国不富裕,跨河之桥,多为对付。夜间过这老旧且摇晃厉害的铁索桥,莫说手脚利索的年轻官兵,心里没有底,军、师首长这些老头子,就更难为了。警卫员有心,却插不上手,将军们亲自摸索着迈过三座危桥。
三六二团开路前行,被使出看家本领的越国当地民兵,阻击在天丰山下,两级指挥所,不得不退回附近一山坡(班黄西侧无名高地),就地宿营,开设指挥所。
19日凌晨,军指急电:调三六一团去安乐,归一二三师指挥,参加围歼敌三四六师师部战斗,又一个让人焦虑的电文。
一二一师承担战役穿插,所部分头出境,本来兵力不足,三六一团,穿插尚未到位,又北调支援友邻战斗?这着实令两级指挥所不其知所以然。战前,几次高级作战会议,丝毫未透漏出这些个意图哎。
毛副军长沉思片刻,主意已定,对师长、政委说,三六一团北上安乐,必从809高地北侧穿插出去,现在,天丰有敌人阻击,809高地也许有敌防守。我想建议军指,待三六一团攻占天丰、809高地之后,再北上安乐。郑、周同意。
作为军前指首长,要带头执行军指命令,同时,又要顾及下属实情。机械执行命令,犹如“酒肉穿肠过”,未必是优秀指挥员。审时度势,承上启下,方为大将军。
穿插队伍,艰难向前。将军率部攀爬天丰山。此山,抬头不见顶,坡度极陡,犹如蜀道。
再高的山,最终都被将军踏在脚下。下山,809高地已可遥望,那便是穿插部队必须攻克和坚守的要点。当前,809高地敌情严重,将军决定就近驻扎,开设指挥所,指挥麾下,夺取要点。
一路穿插,就是为了到此战斗。沿途被阻击、伏击,都是毛毛雨了。
两级指挥所,调兵遣将,分兵把口,拉开了上级赋予的断敌退路、阻敌增援的战斗序幕。
三十多年未打仗了,出人意料的事频频发生。穿插部队,分路出境,失散的、迷途的、掉队的和迟到的,迟迟形不成战斗力,神勇的将军亦为难呀,正如那“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2月20日拂晓,军指急电:调三六一团1个营到扣屯,增援三六七团作战。急调三六三团1个营去纳隆的命令刚解除,现在,又调三六一团1个营去扣屯,一个主攻团,仿佛成跑龙套的了。军指频繁越级指挥,忙乱的指挥艺术,令麾下难得欣赏。
随军前指行动的军政治部副主任宋子佩,对毛副军长说:把三六一团一拆两半,团指将带2个营,去安乐,1个营去扣屯,1个团,兵分相距二三十公里的两处,如何实施指挥?要1个营在敌境长途奔袭,危机四伏呀。
将军无奈地说:“只有服从命令,没有选择余地。”命令照传不误。三六一团即刻回电,确定杨常滩副团长带一营,执行该任务。
三六一团,一二一师主力团,单独配备了作训服、背囊、多用水壶。出境时不顺,延误战机,但锐气、血性未挫。可谓,强将手下无弱兵。
一个团,被分成多部,在敌境内,敌情严重情况下,分头长途跋涉行动,独自战斗,生死难卜、胜负难卜。在这种严峻情势下,三六一团坚决执行命令,各部马上踏上各自行程。一支军队,不以胜败论英雄,但具备了“顾全大局、严守纪律、勇于牺牲、敢打必胜”精神,便是一支英雄部队。
2月21日上午,师基指接军区电令:率三六二团向扣屯开进。当晚,师基指接军指命令:你部三六二团立即向扣屯开进,抢占有利地形,形成对内、对外正面,阻敌增援,防敌逃跑。同时,以1个加强营的兵力,直插纳隆桥附近设伏,坚决歼灭由银山沿3号公路前来高平,接应敌三四六师师部之敌。
三六二团再兵分1个加强营,师基指身边,所剩不足1个营兵力。这点兵力,不仅无法守住军前指和师基指所在312高地附近地域,就连对付敌八五二团的1个营、特工队和民兵的袭扰,都很困难,令前线指挥员如何指挥作战?
扣屯要道,务必重兵把守。而现在,两级指挥所只有1个团部,率不足1个营的兵力 ,如何守住要地?
但命令必须执行。军前指首长和师基指首长,勇于牺牲自我的军人素养,足以彰显毛、宋、郑、周等我军高级指挥员,顾全大局的优秀军人作风。
古人常说,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意指将领远征在外,可以应急作战,围绕作战意图,不必事事请示、坐等上级的命令和机械执行命令。
在对越还击战中,四十一军前指、一二一师基指,没有遵循古训,而是遵守了“一切行动听指挥”的纪律。不管自身有多少困难、多少危险,都坚决服从命令,上级指到哪,就打到哪。
将军在外,体恤麾下,审时度势,应对有方,良策频出,承上启下,不辱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