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李玉生,重庆资深媒体人,曾任《重庆青年报》主编
退伍兵樊强的“朝圣”之路
文/李玉生(重庆)
他,就像一个魔方,有若干个魔幻面:
血与火洗礼的老山战士,脚踏实地的乡镇文化工作者,山城响当当的记者,成就卓著的报刊总编,成长型文化企业老总,全国闻名的摄影家,人称微电影界的“张艺谋”……种种叠加,让人们记住了他颇具艺术气质的个人形象与魅力。
战士的血性与不屈,基层文化工作者的接地气,记者的敏锐与知性,总编的导向力与策划力,董事长的运筹帷幄与市场意识,摄影家的眼力与境界,导演的格局与气场……所有这些聚合的能量,让他在风口上越飞越高。
近年精彩呈现的200多部微电影,向世人展示了他独特的艺术才能,让全国知道了重庆微电影,让长寿名气越发响亮!
他就是樊强。
高:逐梦于极地天路
说樊强朝圣,既是对他文化与艺术执著追求的譬喻,更是一个象征;当然,还真有几次实实在在的“天路”历险。
2012年7月28日,樊强率领一支精干的摄制组,从海拔300多米的成都双流机场起飞,抵达4300米的地球海拔最高的西藏邦达机场。
他们此行的目的,是受昌都政府之邀,拍摄一部名叫《魅力昌都》的城市形象片。
不料摄像助理梁浩拍完一段视频后,就出现了状况。细心的樊强发现,敦实的小伙扛着那么轻的机子,拍出的画面竟然晃动。询问之下得知他头晕,樊强心头产生些许不安。
摄制组还将赶往平均海拔4600多米的类乌齐县。樊强劝说梁浩留在昌都等大家。可梁浩说:“第一次跟团拍摄,中途而废就要遗憾一辈子。”
次日中午,樊强请医生给他做了检查,开了药,打了针,并将一部增氧器搬进房间。然而第三天,梁浩面色失常,头脑不清,樊强立即请求类乌齐方面派车护送到昌都。
7月31日下午,梁浩病情加重,住进解放军七十五医院,立即被推进高压氧舱;出来后陷入深度昏迷,脑水肿与肺水肿并发。樊强焦急地守了一个通宵,并不断央求尽一切努力抢救。
樊强的绝不放弃,惊动了西藏自治区常委、昌都地委书记罗布顿珠,他亲自指示用最好的力量抢救病人,其中包括正在援藏的重庆大坪医院院长周林一行。
樊强与大家轮流守护,然而,死神最终还是无情地夺去了梁浩原本富有活力的生命!这个年仅22岁的青年将生命定格在了雪域冰峰。
那几天,樊强陷入深深的悲哀之中,为了失去孩子辈战友的那份悲怆,也为了在极地高原艺术朝圣的那份悲壮与牺牲!这种象征意义与实际躬行兼具的艺术朝拜,在樊强近年来的从艺生涯中还有多次。
有一个夏天,樊强等一行11个“金刚勇士”,来到佛陀出生地尼泊尔蓝毗尼,以喜马拉雅山作证,历尽艰辛甚至死亡的威胁,胜利完成了那个神圣而庄严的任务——为菩提山迎取光明智慧圣火。
樊强说,时至今日,那布满青苔的城砖,历经沧桑的迦毗罗卫城,神秘莫测的阿育王柱,善良得让人感动的尼国人……还不停地闪烁在眼前。
而最让他刻骨铭心的,还是那段护送圣火穿越高原戈壁死地的经历。
出国前,有关领导给樊强下达的任务是协助团长张炳炎带领团队圆满取回圣火,并主要负责纪录片拍摄及跟踪报道。由于过份拼命,他不幸患上了在彼时环境中最可怕的重感冒,有道是:“带着感冒进藏是要死人的”。
当迎取圣火的车队开进国门西藏樟木口岸时,他的感冒愈发严重,而接下来将要经过的全是四五千米高海拔地带。为求快速好转,他去到一家私人诊所,强行打了几针,吃了一大把感冒药;次日凌晨出发前,张炳炎团长见他没有好转,便提出两个方案,一是留守樟木(樟木系西藏最低点),感冒好后再追赶大部队;二是返回加德满都乘机回国。但倔强的樊强,却坚持随队前行。这不啻是一个“死亡决定”。
随着道路的一路攀升,他的高反症状随之加重,呼吸越来越急促,死亡一步步靠近,当晚进驻海拔4500米的萨迦县时,呕吐不止,无法行走,连吸氧也无济于事。樊强仰天长叹:“难道真的要为迎取真经普渡众生而献出生命吗?死不足为惜,但没完成任务,心不甘啊!”
其它队员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高原反应。当张炳炎团长通知樊强到他房间开会时,两个房间的距离,他却足足爬行了15分钟!团队果断决定:一刻不停留,全部紧急转移至低海拔地带。
半夜时分的萨迦地带恐怖得让人窒息,他们像一支敢死队,带着圣火行走在荒凉长夜之中。他们相互搀扶,相互鼓励,默默祈祷佛陀庇佑走向光明……
此行拍摄的纪录片《心路》让很多人感动得落泪,因为那是樊强团队用生命而作的记录。长寿旅游管委会主任唐贤明说,每一次观看《心路》,都泪流满面。许多市民看了《心路》之后,心灵受到了深深的震撼!
樊强说:“我一生经历了两次死亡威胁,一次是30年前在老山战场,一次就是护送圣火穿越藏区极地。”
近年来,樊强的拼劲越来越顽强,“死亡”般的经历,又何止一二。后来前往缅甸迎取贝叶经和舍利子的苦难“西游”,人们在那部《经途》的记录片中看到了一部分,而更多的艰难困苦,都被硬汉子樊强深深藏进心里。
低:下沉于故乡泥土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用艾青的名句来形容躬身“下沉”勤奋耕耘的樊强,对故乡这片土地的热爱是再贴切不过。
本世纪初,我在《重庆青年报》特稿特刊部亲手编辑过记者夏显虎采写的一篇稿件,我将题目改成《为了乡村的“失乐园”》,主人公是一个乡镇文化工作者,历尽艰辛、甚至在烈日下亲手一砖一瓦盖房,不求回报地为乡亲们打造文化乐园。作为第一读者,我首先被他的故事深深感动。此人不俗,不久被评为全国文化先进个人。他就是樊强,后来我的同事兼朋友。从配图上看,用现在的时尚话来说,他那时的面相极其青涩,但实干劲头却似“三岁看老”,定下了其后来的人生主旋律。
樊强在老山对越自卫还击战中,从机关请战下作战连队上战场,荣立个人三等功;百万大裁军后,被作为“军地两用人才”推荐给家乡政府,当上乡镇文化站站长;从此将自己的文化艺术触觉深入泥土。
1997年,在文化领域风生水起的樊强突然转向,到重庆主城做起了新闻记者。在《重庆商报》工作的10年间,他一篇接一篇地发表重磅新闻,迅速成为新闻界一颗耀眼的新星,并成为《重庆商报》首席记者,多次被评为十佳记者,荣获总编辑奖。
1999年,烈女董书君不甘逼良为娼、以死相抗的惨剧发生后,樊强奔赴长寿大洪湖董家沟,亲眼目睹了董书君惨不忍睹的状况后,即用独特的视觉,拍摄出一张张震憾人心的图片。随后,与报社编辑部顶住重重压力,终以《把我的眼睛留给人间》为题作了整版报道,引起社会强烈反响。《华夏日报》第一版全文转载,时任全国残联主席邓朴方批示:“董的事件残联要管,重庆市要管。”时任重庆市委书记贺国强、市长包叙定相继批示,该案得以重新侦破,董书君合法权益得到保障,罪魁祸首伏法,樊强也因此名声大振。
如此震撼性报道,在樊强的新闻生涯中随手可拾。经他报道并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弱势群体新闻事件达100多起,新闻人物共接受社会捐助500余万元。
2006年,重庆摄影家协会盛邀樊强创办会刊《重庆摄影家报》,并出任总编辑,该报受到重庆及全国摄影界一致好评。樊强成功策划、组织开展39次大型摄影创作、比赛活动,将重庆摄影创作推向顶峰。其中,他曾先后五次组织200余名摄影家赴乌江拍摄最后的纤夫,4次组织80余名摄影家走进大凉山拍摄彝族风情,收到较好社会效果和丰硕创作成果。时任中共重庆市委书记汪洋、市长王鸿举同时在《乌江纤夫》上亲笔签 名,汪洋收藏了《乌江纤夫》。与此同时他个人摄影创作收获巨大成就,他拍摄的500余幅(组)摄影作品频频在国内外获奖展出,《最后的军礼》《墙外风铃》《生命接力》入选国展(中国摄影界最高奖),有的获国家级大奖。
2008年元月,樊强接受家乡长寿政府邀请,毅然回到故乡,出任《长寿文化》报执行总编。
“走了一大圈,才发现自己真正需要什么。”樊强说,他的根在长寿,只有踏在家乡土地上,心才会格外舒坦。这是一种至高的人生境界。经过艰苦努力,《长寿文化》报已经成为长寿市民爱不释手的精神家园,并多次得到国家及重庆市相关领导的肯定。
2009年9月,樊强精心策划、组织了“烈士家属赴南疆圆梦”活动,引起社会强烈反响,《长寿文化》报《农民检阅部队》组图发表后,国内数十家省级以上媒体及数百家网站纷纷转载,央视《今日面孔》栏目用整整5分钟,反复播出樊强拍摄的15张新闻图片。
往泥土中“下沉”,是樊强成功的关键。后来,在评价樊强执导的影视片时,包括长寿区委委书记赵世庆在内的不少领导、专家说:“成功得益于好图影视团队有沉得下去的个性。”
樊强带领团队,经常深入基层农村,与村民同吃同住,以真诚换真心,不少员工还自愿加入志愿者服务队。在得知孤寡老人陈明志身患重病后,他们主动前去给老人喂饭、喂药、聊天,减少老人临终恐惧;老人去世后,又像孝子一样为守灵送终。
天星村村干部陈保明说:“《长寿文化》报、好图影视的人除了穿衣和发型,其他都像我们村里的人。”于是,一幕幕鲜活、真实的乡村生活场景和朴实生动的话语,被他们真实地记录下来,幻化成作品中最感人的因子。樊强表示,“不论今后如何发展,乡村都是我们关注的对象。”
远:折桂于影视殿堂
樊强从小就喜欢摄影。少年的他,被游走乡间的摄影师“盒子”吸引,那个“盒子”产生的影像让他惊叹不已;他也曾是军中电影放映员。这些启蒙,决定了他的人生方向。
2010年10月,当国内首部微电影《老男孩》岀现在网络时,他敏感地捕捉到一个信号:中国会来一次以视频为主要载体的媒体革命。
为此,他迅速创立重庆长文影视制作中心(后升格为重庆好图影视),昂首进军影视行业。他们只用了两年时间,就让影视市场一片空白的长寿,跻身全国影视强(区)县之列。200多部作品冲击着全国影迷的视觉极限!
樊强是重庆首个拍微电影的摄影家。他2011年拍摄的第一部微电影叫《二号门岗》。在拍摄现场,围观者听说在拍电影,都嗤之以鼻,说自娱自乐怎么可能拍得出电影?直到《二号门岗》获得“全球V视大赛”银奖,人们才向他们伸出了大拇指。
长寿发生着天翻地覆的变化,让樊强不断获得新的契机。2011年8月,区旅游局要向全国推介长寿旅游,启拍《走玩长寿》系列纪录片,樊强果断接下重任。他组织精干团队,连续拍了长寿湖、菩提山、菩提古镇、三洞沟和五华山等五集,获得成功。
江南街道2011年开始实行干部亲情结对活动,以化解城乡统筹发展的矛盾。江南118位五保户、孤寡老人和特殊家庭成员,都与干部结亲,认了“干儿子”、“干女儿”……这一现象被樊强捕捉到,拍成了宣扬“孝道文化”的纪录片《孝感江南》和微电影《看见》引来全国上百家媒体关注。接着,城市形象宣传片《长寿,人人向往》,七集大型纪录片《福寿故里•长寿文化》接连登上央视黄金时段;他的摄制团队也得到锻炼,走向成熟。2016年他率领团队拍摄首个穿越剧《不老城》享誉国内外。重庆市委外宣办对《不老城》原片进行多国语言翻译,并通过重庆国际传播中心,向国外作多语种推介长寿微电影《不老城》。在建党100年之际,由长寿区委区府出品,樊强和他好图影视团队创作拍摄的《红书箱》生动还原重庆籍红军将领杨克明英勇事迹,影片催人泪下,首映后引起空前反响,中央广电总台、新华社、人民日报、人民网、央广网、重庆日报等全国50多家主流媒体纷纷关注报道,并推出微电影《红书箱》正片,市委宣传部精制9张海报和发布多个短视频强势宣传《红书箱》。可谓“铺天盖地”, 《红书箱》成为了重庆市庆祝党百岁生日的一道亮丽风景。
与此同时,获奖捷报也频频传来。微电影《棒棒来了》获中宣部组织评选的“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共筑中国梦”全国优秀原创微电影二等奖,并获国家广电总局全国最佳公益片等多个大奖,该片还意外收获了国家首批网络项目扶持21万奖励;微电影《看见》《谷子熟了》《焦石》《一张烈士素描》等10部作品先后获中组部、市委宣传部、市委组织部主办的微电影大赛一等奖。在第二届全国广播电视新媒体大赛最高颁奖台上,《背夫出嫁》从来自海内外的1900部微电影中杀出重围,再次被中宣部推选成当年全国16部“中国梦•优秀原创微电影”之一,至今火爆网络,仅腾讯视频浏览量高达2.3亿。更难能可贵的是在连续七次举办的“爱•重庆”微电影大赛上樊强参赛作品均进入最后20部优秀影片,并在该同一赛事揽获所有奖项:包括一二三等奖,最佳影片,最佳男、女主角,最佳导演,最佳摄影编剧等。连颁奖领导惊叹 “长寿创下了中国微电界的奇迹”。
从无数个夜晚加班加点赶片到无数次站上领奖台,从当初的举步维艰到现在的驾轻就熟,樊强呕心沥血地推动着长寿乃至重庆影视业的发展。
2023年,长寿微电影再次引爆,拍贯了乡土题材的樊强开始涉及近代老山战争题材,将镜头描准他的战友及烈属。根据长寿葛兰老山一等功臣李顺清事迹拍摄的微电影《本色》首次情景再现老山战斗场面,一举获得成功,年初在重庆市委组织部党建片大赛中《本色》获一等奖。紧接着四月,他以牺牲的同乡战友秦茂政及烈士父亲真实故事改编的微电影《梦系南疆》,他率领剧组远征南疆,在“4.28” 老山收复纪念日在麻栗坡烈士陵园开机拍摄,并再上老山拍摄原当年烽火战况。目前该片杀青已被市委组部选送中组部参赛中。
樊强导演(中)
从士兵到摄影家到名导演,樊强华丽转身,大器玉成。好图影视如今成为重庆微电影最大生产基地,拥有了一支集编剧、导演、演员、制片人、摄影师、美术师、录音师和化妆师等在内的微电影创意产业团队,并且探索出了成功的运营模式……
微电影,樊强深深打上了“长寿”和“重庆”烙印,并带向全国;海内外知道了重庆微电影,知道了长寿福地。中国微电影界掀起一股强劲的“长寿风”,他也被媒体称为中国微电影界的“张艺谋”。
朝圣者樊强,正在圆满着自己的艺术“功德”。
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重庆电影家协会微电影专家委员会副主任、长寿区摄影家协会主席、重庆好图影视总导演、总制片人、重庆长文传媒有限公司董事长。
1987年退伍回乡从事文化工作,1995年被国家文化部、人事部授予“全国先进文化工作者”称号。1996年起成为职业媒体人,先后担任《重庆商报》首席记者、《重庆青年报》摄影部主任,《重庆摄影家报》总编。多届长寿区政协委员,现为长寿区人大代表。
赤子:他不是伟人,但他用行动表明自己是“人民的儿子”。他用躬身背负的姿式,以及脚踏实地的担当,坦露出一个农民儿子的赤子之心。
“狂人”:出色艺术家都是狂人。谁说不是?即便是在烈日下,还是在风雪中,他都是如此激情澎湃。灵感,就是这样出来的;精品,就是这样炼成的。
名导:他的目光如此平静,然而却像湖面,叫做“静水深流”,影片中刀光剑影般的矛盾冲突,随时脱鞘而出。沉思之后,就是疯狂的熬夜和加班。他就是这样,磨自己,磨大奖。
“摄郎”:他将自己的队伍培养出了追逐成功的“狼”性,成长为无敌团队;他自己何尝又不是一匹追逐艺术的“摄狼”呢?稳,准,狠!一旦出手,必有精彩,姓樊却不同凡响。
END